“我们希望今年能再接再厉,争取成为营业收入最高的地方建筑企业,为广州争光。”近日,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建筑”)党委书记、董事长梁湖清做客人民网《粤企会客厅》,他围绕“广州建筑怎么来实现高水平发展?”进一步介绍道,广州建筑将积极做出响应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国际视野和前瞻思维不懈开拓海外市场,凝心聚力打造中国建筑企业出海的“大型航母”。
梁湖清:我们坚持推动国有企业做优做强做大。这5年,我们将营收规模从400多亿元做到超过2600亿元,增长了五倍多;净资产收益率年均增长超过10%,走在了全国建筑企业的前列。
实际上,我们从始至终在持续关注世界500强企业的成长历程和指标体系。按照往年的数据,每年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门槛往往递增5%-8%,我们就是根据这个指标来测算自身要花多长时间、到什么阶段能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2019年,广州建筑进入“千亿俱乐部”,让我们对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有了信心。通过锚定世界500强企业的目标奋斗努力,广州建筑收获成功,从2021年起连续三年入选世界500强企业。
记者:您认为经营企业的重要的条件有哪些?近年来,广州建筑在哪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梁湖清:我认为经营企业最重要有三点,第一必须有规模,第二必须有亮点,第三必须有效益。
规模是最主要的。国企和民企一样,没有规模和利润就没有物质基础。2020年,当我们大家都知道有望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时候,集团上下一起发力,最主要的就是提升企业的规模。一方面,调动和发挥集团旗下企业各自的潜能,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断地向外拓展。目前,我们已实现了广州市11个区和全省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区域总部全覆盖,粤港澳大湾区飞机“1小时经济圈”和新疆等地区重要节点城市的区域公司落地运营,完成搭建华北局、华东局、华中局、华南局、西南局、西北局等全国6大区域总部,初步形成“立足广州,拓展省内,开拓省外,走向国际”的市场格局,这样,内部的存量和外部的增量同时发力,合力提升广州建筑的规模。
我们作为国企要有担当,广州建筑一直承接时代发展需要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坚持企业自身发展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相统一,每年的社会责任支出达1亿多元。同时,积极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记者:您始终致力于提升广州建筑的创新能力,“重科技”是其中的一个亮点,请介绍广州建筑科学技术创新的最新情况。
梁湖清:我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近5年来,我们科研投入超150亿元,年平均增速达到16%,搭建159个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共获得各类科学技术进步奖项超过600项,形成涵盖研发、设计、生产智造、施工建造、交付运维等建造业全过程的研发技术应用体系。
梁湖清:我们坚持“建广厦千万,留美景人间”的企业愿景,深入践行“今天的现场就是明天的市场”的生产经营理念,项目无论大小,都做到全过程精细化管理。近5年来,我们累计有500多个工程建设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工程质量奖项。
在项目施工建设现场,我们大力推动数字建造。在我们这个行业,数字化改造可以推动建设工程生产率提高15%左右,成本降低4%到6%。我们编制《广州建筑“十四五”数字建造发展规划》,组建数字建造研究院,利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BIM/CIM等新兴技术赋能工程建设。我们自主开发的智慧工地管理系统,为每年1000多个在建项目工地执行绿色施工标准和节能降耗提供精细化管理工具,提高施工效率,致力于实现建设工地现场管理的可视、可控、可管。
记者:广州建筑为满足企业转型发展的需求,坚持“择优引进、跟踪培养、重点扶持”的人才选育策略。在人才教育培训方面,有哪些先进的经验分享?
梁湖清:目前,广州建筑拥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广东省勘察设计大师、“岭南英杰”等一大批创新领军人才。通过实施“全球百名博士后引进工程”“8090双百计划”“5个100工程”“30亿元经营副总培养计划”“市场拓展双百工程”,举办“世界500强·院士讲坛”,培养了一大批年轻干部和高层次人才。广州建筑拥有博士后数百人,下属公司的总工程师已初步实现博士后全覆盖。作为广东省唯一一家拥有自主评审工程系列建筑专业正副高级、中初级评审权限的企业,我们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方面技术人才,集团现有专业方面技术人员中级以上职称超1万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近百人,高级工程师、一级建造师超6000人,行业的人才高地正在加速形成。
梁湖清: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我们先后打造了白天鹅宾馆、天河体育中心、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珠江新城核心区市政交通项目、广州塔,以及代表全球先进地下空间开发水平的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地下空间等多个标志性建筑,享誉海内外。
可以说,珠江两岸高楼、羊城大街小巷、广州一草一木的背后,都有我们广州建筑的身影,充分体现了广州“老城市新活力”的崭新面貌。当下,广州建筑加速推进2000多个在建项目建设,这些项目遍布大湾区,涉及南沙开发、城市更新、机场改扩建、轨道交通建设、产业园区打造、公路与桥梁实施工程、乡村振兴、绿美广东等多个领域,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升大湾区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吸引更加多世界有名的公司投资大湾区、扎根大湾区、建设大湾区。
记者:当前,广州建筑要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化水平,您认为广州建筑将如何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来探索建筑产业的国际化道路?请介绍一些案例。
梁湖清:目前,广州建筑与香港建筑行业建立比较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在发展装配式建筑方面,用得比较多一点,香港的MIC模块体系具有优越性。我们正在聚力研发MIC模块建筑技术体系,MIC模块建筑是专业集成度高、处在建筑工业化前沿的一种装配式建筑技术,旨在实现“盖房子像搭积木”“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造一部汽车需要4000多个零件,那么造一栋房子的应用场景会更大,香港正大力倡导MIC模块建筑的应用。目前,我们与香港华懋集团合作,承接了全国首栋MIC超高层模块化建筑——香港东京街商住项目,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满足超高层建筑对毫米级精度的严格要求。我们将与大湾区建筑业同仁加强合作,形成合力,以香港为桥梁,将前沿绿色的建造技术推广到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同时,我们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已与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俄罗斯工程院、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通用和无机化学所、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材料科学实践中心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研院所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项目对接、国际技术论坛、学术讲座等合作,推动国际合作项目落地。
记者: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您认为广州建筑面临哪些挑战?将采取哪些举措应对?
梁湖清:当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广州建筑面临市场之间的竞争、人才竞争、科学技术创新等挑战。全世界顶级的建筑企业在大湾区集聚,在广州拥有一级资质的央企建筑企业已超过500家,竞争日益白热化。科学技术创新的难度在加大,需要更多高层次科学技术创新人才。
我们通过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强与两院院士的科研合作,与世界级顶尖实验室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研究全世界顶尖的装配式建筑前沿技术,做好面向未来的技术储备。同时,多措并举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广州建筑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