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再次迎来国家层面重大政策利好!8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科技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围绕加强系统化集成设计、优化构件和部品部件生产、推广精益化施工、加快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强化科技支撑、加快专业人才培育、开展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评价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9个方面,就如何行之有效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提出了37条具体措施。
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建筑产业现代化、装配式建筑……几十年来,我国不同时期为推动建筑业朝工业化方向发展,先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概念或名词,此次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若干意见》中首提“新型建筑工业化”,和之前的一系列提法究竟是什么关系?给今后我国建筑业发展指明了哪些方向?
关于这些疑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在中国建设报发表署名文章就《若干意见》做解读时表示,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与国家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和装配式建筑是一脉相承的,是以工业化发展成就为基础、融合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精益化、智能化生产施工,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性能和品质,达到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的发展目标。“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低碳循环发展的主要举措,既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重要手段,又是打造经济发展‘双引擎’的内在要求,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意义重大而深远。《若干意见》的出台为持续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提高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质、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文件。”
自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2016〕71号)印发实施以来,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快速推进,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质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绿色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和低品质等方面。为此,《若干意见》提出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以新型建筑工业化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建造”品牌。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能够彻底转变以往建造技术水平不高、科技含量较低、单纯拼劳动力成本的竞争模式,将工业化生产和建造过程与信息化紧密结合,应用大量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强调科技进步和管理模式创新,注重提升劳动者素质,注重塑造企业品牌和形象,以此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先发优势。”文林峰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若干意见》是首份由9个部门联合提出“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国家层面文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建科技集团首席专家叶浩文对中国建设报表示,我国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已有很多年历史,之前不同时期出现各种名称且多变,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建筑工业化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此《若干意见》专门就其进行了统一,即“新型建筑工业化”。“加了‘新型’两个字后,不仅把之前各种名称给统一了,更重要的是还明确了装配式建筑等是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之前提出的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等给持续连续起来了,相应的标准、措施、评价等也都能够统一了。从此以后,我们再也不用纠结到底是叫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还是叫建筑产业现代化了。”
“总体来看,《若干意见》比较完善,系统化较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原院长任宏对中国建设报表示,近年来建筑工人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改变生产方式、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意义重大,关乎建筑行业的未来。当前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关键要找到面临的瓶颈问题,充分体现出建筑工业化在效率、技术等方面的优越性,不能为了工业化而工业化。
“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不变、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由“大力发展”调整为“推广”
上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而此次《若干意见》则提出,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推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合前不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我国在发展钢结构建筑和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问题上是否侧重点有所调整?
叶浩文对此表示,整体而言,“方向没有变”,发展钢结构建筑,我国这几年一直都在做,机场、超高层、大跨度的体育场馆等一些公共建筑基本都是钢结构建筑,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想在住宅上面多推动一下。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相比,钢结构建筑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等方面更有优势。从世界范围看,国外钢结构、木结构建筑数量较多且便宜,我国虽然是钢铁生产大国也一直在发展钢结构公共建筑,但钢材的利用率还不够高,所以提出要继续“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但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并不代表要放弃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而是两种都要发展,只是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继续完善适用于不同建筑类型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
对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两种结构的优劣势,招商证券建筑建材行业首席分析师郑晓刚对中国建设报表示,与钢结构建筑到现场可以直接拼装相比,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多了一道浇筑程序,另外在简洁、便利、环保等方面,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也稍微差一些。“当然,钢结构建筑也存在容易晃动等缺点,所以在住宅领域还未得到大范围推广。”
随着《若干意见》的出台,后续落地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文件指出,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组织编制新型建筑工业化专项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实施范围;要加大推进力度,在项目立项、审批、管理各环节明确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鼓励性措施。就此,任宏提出4点建议:一是各地制定政策时不能“一刀切”,应根据建筑高度、地质及气候条件等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政策;二是要有相应的经济方面配套举措,比如提高建安成本;三是尽快解决标准图集、标准工艺等方面的瓶颈问题;四是要培育“总包公司”引领行业发展。“华为就相当于一家能带动整个行业不断发展的‘总包公司’,建筑业也需要这样的‘总包公司’,而不仅仅是‘大而不强’。”
此外,如何将标准化理念贯穿于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的设计、生产、施工、装修、运营维护全过程也备受关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就此提出,将着力打造“1﹢3”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体系,即启动编制1项装配式住宅设计选型标准、3项主要构件和部品部件尺寸指南,以全面打通装配式住宅设计、生产和工程施工环节,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同时,通过明确通用标准化构件和部品部件的具体尺寸,逐步将定制化、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向标准化、社会化转变,引导生产企业与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就构件和部品部件的常用尺寸进行协调统一,全方面提升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设计和施工效率,推动装配式住宅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迈进。
除了完善标准化体系和出台鼓励政策外,郑晓刚还认为,政策的顺利实施也离不开强制性约束。“以装配式建筑为例,各地出台具体的强制性比例要求后,推广的速度明显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也需从定性到定量,明确相应的要求。”
原标题:《新型建筑工业化:与装配式建筑等一脉相承,重在带动建筑业全方面转型升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