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到“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制造强国”,随后各地政府相继在今年加速、加码制造业扶持政策。
以深圳、广州、天津、合肥等诸多城市在制造强国的大背景下,相继重提“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口号,进一步明确了制造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城市等增量土地十分稀缺,用地成本也在不断攀升,在此背景下一、二线城市又该怎么样才能解决制造业的工业生产厂房需求?
深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从1986年开始到2017年,深圳城市建设用地已达到900多平方公里,接近深圳可建设用地总指标。其中,工业用地规模在2015年也达到了峰值,约为316平方公里,到2020年,深圳市划定了270平方公里的“工业红线”,并时至今牢牢严格守住了这一标准,又该如何全力发展制造业时的产业空间难题?
深圳的工业上楼实践借鉴了裕廊工业园工业上楼产品的经验,一方面新加坡本身国土面积较小仅为733.1平方公里,而裕廊工业园区仅用不到全国十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超过20%的GDP,工业上楼功不可没。
深圳如今虽然产业用地饱和,但其中有着长期闲置的工业用地、单层厂房占据过多工业用地、不少产业空间也被“散乱差”的企业占据等诸多问题,导致工业用地整体的使用效率较低。产业园区“腾笼换鸟”势在必行,并且在“制造强市”的大背景下,工业上楼不但可以解决工业用地“卡脖子”问题,进一步提升制造型园区的工业用地是用效率,也能为中小型制造企业解决因租金、场地和运作等限制造成的功能设置分散的难题。
“上下游,就在上下楼”,工业上楼这类高密度的制造业载体,在主打特色产业集群的背景下,为同一产业方向的公司可以提供更多交流合作的契机,有效地在大楼中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生产设备、相关上下游企业直接可以在楼中采购及供应,直接上下楼即可。
在制造业热潮回流一线城市的大环境下,工业上楼可以极大地缓解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工业用地不足的压力,减少用地成本。包括上海在内的众多一线城市在推动制造业发展、盘活存量用 地、高效产出等需求之下,工业上楼将成为必然选择。
根据近期针对二三线城市产业园区市场情况的调研,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在二三线城市的产业核心区域中厂房载体一房难求,相比之下办公类载体的市场显得供大于求。
虽然在二三线城市整体工业用地储备较多,但整体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如今并未达到“遍地开花”的局面,产业仍然集聚于几个核心园区中,而这些园区趋于饱和,很难拿出大面积的工业用地为制造业公司可以提供充足的单层厂房。
二三线城市除了在开发新的产业园区之外,如何有效盘活存量项目和逐步提升工业用地的使用效率依然关键。产业核心区域工业用地与一线城市如初一辄,同样面临工业用地不足、使用效率较低的问题。
在如今大热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等产业领域,产业对于厂房从防震、防尘、隔音、载重、排污等方面有着独特而又高标准的要求。即使是生物医药领域,制药、医疗器械产业方向对于载体的诉求也有着差异。
工业上楼势必无法像单层厂房那般,根据招商企业类型,再定制建造或是针对性的调整载体硬件设施设备。工业上楼产品将十分依赖前期的产业定位,需要精准的针对符合当地产业特色的产业群体,打造符合其要求的工业上楼产品,或是在相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高标准、留出足够的改建余地等。
虽然工业上楼产品在产业园区行业内愈发火热,但就市场情况而言,制造业企业仍然更加倾向于底层,反应在产品端就是底层价格依然是最贵的,越往上越便宜。
这将间接导致工业上楼变成地方政府或是园区运营商的一厢情愿,园区方反而花了更高的成本,打造了一个市场接受度更低的产品。错位定价、优惠政策治标不治本,本质上虽然如今部分产业可以上楼,但依然没办法避免大型设备、原料、产品等问题。
工业上楼如今在国内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如何从承重、运输等产品建设方面解决制造业上楼的后顾之忧才是推行的关键。深圳全至科学技术创新园作为行业内最典型的工业上楼项目,已经打造了一个工业上楼的标杆案例。集高端制造和研发办公为一体的工业上楼,配备了满足工业生产需求的楼层荷载、多台高载重大型货梯、大型全天候卸货平台、高速电梯等相关设施,能够解决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的诉求。
工业上楼迅速成为了如今产业园区行业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也是各大园区运营商、各地政府追逐制造的重要砝码。
但如今的工业上楼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如果在解决地方工业用地问题的同时,打造一个能够真正满足制造业企业诉求的工业上楼产品,才能真正缓解当前工业用地紧张、优化城市产业机构、推动产业升级转型。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