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模化石斑鱼产业研究开始于近10年,较之日本(20世纪60年代)、马来西亚(20世纪70年代)等国家起步虽晚,但目前已取得迅猛发展。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2009年全球石斑鱼总产量约7.5万吨(70%来自养殖,30%来自天然捕捞),其中60%来自中国大陆,23%来自台湾。中国大陆已成为全世界养殖石斑鱼主要产地,养殖品种包括斜带石斑鱼、点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等15个品种,主要养殖省份包括海南、广东、福建、广西、浙江、山东等。
跟台湾、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石斑鱼产业和科学技术研究起步较晚。是上世纪70~80年代才开始养殖石斑鱼,80~90年代从台湾引进苗种。真正开展石斑鱼养殖技术探讨研究,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到现在,只有20来年的历史。
国家对石斑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很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立项开展石斑鱼生殖生长调控和苗种繁育研究,随后又有国家海洋863的“海水养殖种子工程”专项资金,做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基础性研究。虽然过去我们没养石斑鱼,但对淡水鱼养殖技术的研究基础相当好,经验比较丰富。虽然淡水鱼跟海水鱼不一样,但亦大同小异,我们把研究对象转到石斑鱼,很快就获得研究成果。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的数据,2009年我国石斑鱼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60%左右,可见我们的石斑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因此,目前我国石斑鱼产业在全球至少处于主要的位置。
中国大陆和台湾在石斑鱼产业领域都各有特点和优势。大陆的学者对石斑鱼的基础研究,比台湾及东南亚国家会做得比较深入和系统一些,比如对石斑鱼生殖生理、生长调控、基因组的测序等都走在前面。但从养殖产业的发展来看,台湾对石斑鱼养殖技术的研究比我们要早,积累的经验亦比较丰富。从石斑鱼养殖的几个环节,如亲鱼培育、苗种孵化、苗期饵料、小鱼养成至成鱼、活鱼运输和市场营销,都做得相当精细,技术和管理配合得很好。
石斑鱼最直接的难题是病害防治问题,对环境的污染也必须要格外注意。台湾很重视苗种的发展,认为是公司发展的先决条件,说有多少苗种就可以发展多大的养殖产业。我认为石斑鱼养殖产业不只是增加数量,更要重视质量。通过技术水平和管理上的水准的改进,使苗种质量提高,这样病害就会减少,饵料使用量也会减少,亲鱼的蓄养量同样也能够大大减少。所以,苗种质量的提升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
主要是通过对石斑鱼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培育,达到提高苗种质量的目的。优良品种的主要性状是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现在我们在做的,是在石斑鱼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绘制石斑鱼精细遗传图谱,发掘生长、抗病、抗逆等相关的关键功能基因;获取石斑鱼全基因组水平的高密度SNP分子标记,进行重要经济性状QTL定位;建立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培育出优质、生长快和抗病力强的新品种。
现在已完成了对石斑鱼基因组的测序,但构建石斑鱼精细遗传图谱,建立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将要比较长时间。因为石斑鱼性成熟周期长,需要4~5年才能产生下一代。以前大家都不想做鱼类育种研究,就是觉得出成果的时间太长,缺乏耐心和长期的经费资助。其实,如果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那到现在二十来年的时间也可以筛选好几代了,就会有些成果出来。现在我们把石斑鱼品种培育研究交给年轻人来做,就希望能持续做下去。
石斑鱼产业的发展,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会比较顺利。因为苗种大规模繁育问题解决了,病害虽然非常严重,但总归还是可以加强防控措施来缓解。
我们还是认为,既要重视产量的增长,更要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一旦产业积极性高涨起来了,如果不注意隐患,产业高质量发展就会有起伏,对虾产业的发展历史就曾出现很大的起伏。现在石斑鱼产业整体形势是向上的,我担心如果发展得太快,只顾追求产量增加,忽视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如产品质量下降、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市场营销不畅等等,就会不利于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林浩然: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鱼类生理学及鱼类养殖学专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教授。